5月16日-18日,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的2025第二十二届上海教育博览会,以“‘育’见AI,智启未来”为主题,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作为极具影响力的教育行业盛会,本届教博会吸引了近一百三十家教育单位参展,设置了七大特色展区,包括市级展区、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展区、“AI+教育”主题展区、高等教育展区、区域教育展区、职业教育展区以及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展区,全方位展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最新成果。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大潮中,科学教育正面临深刻的变革与无限机遇。5月18日,“融贯东西——科学教育的国际化实践”专业分享论坛特别邀请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与国际学校校长、科创企业代表们,共同探讨AI时代下科学教育国际化的路径、跨学科融合的实践及馆校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本次活动由上海科技馆与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联合主办,上海梦想成真基金会、上海康德教育发展基金会公益支持。
雅力教育集团总裁胡靖先生受邀出席该论坛,并发表了《科技赋能教育——让AI成为教室的“第二大脑”》的主题演讲,阐述了“AI作为辅助工具,释放教师更多精力回归育人”的核心理念。
01
AI时代教育变革:
行业专家论未来人才培养
*上海教育电视台主持人徐丽遐主持此次活动
AI、VR等技术的指数级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教育形态。从倪闽景馆长的“学习课程拓展”,到平凡先生的“跨文化实践”,再到厉笑影校长的“大概念教学”,三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展现了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技术不是目的,而是赋能育人本质的重要手段。
倪闽景:科学教育正转向“为创新而学”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全球科学教育正经历三大变革:从知识传递转向能力培养;课程深度融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议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重塑教学方式。“未来教育必须通过概念联结和技术应用,帮助学生在数字与物质交织的新世界中成长。”他特别强调,脑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融合推动教学从经验导向转向实证研究,将为AI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支撑。
平凡: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全球领导者
上海康德学校创始人平凡直言:“未来职场需要的是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者,而非单纯的知识持有者。”该校通过中西融合课程、模拟联合国等实践、数字化工具应用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国际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议题。“学生不仅要掌握技术原理,更要理解社会行为与团队协作。”平凡强调,在量子计算、AI工具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性与全球适应力。
厉笑影:IB课程培养跨学科思维
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校长厉笑影分享该校实践:“未来教育要成为‘梦想发动机’。”世外中学以IB课程为框架,通过“变化、关系、系统”等大概念教学,结合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培养学生的全局观、跨学科思维、知识迁移和问题解决能力。她认为,在AI时代,教育更应关注内驱力与多样化思维的培养。
AI成为第二大脑:
雅力教育的创新实践
02
当AI技术正在重塑教育形态之际,雅力教育集团胡靖总裁带来了具备突破性的实践案例。他在《科技赋能教育——让AI成为教室的“第二大脑”》主题演讲中,分享了如何通过AI技术破解传统教育三大痛点,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统一。
为什么要让AI成为教室的 “第二大脑”?胡总指出:不是为了替代思考,而是为了拓展学生认知边界。这其实也源于时代推动和政策导向。《科学》杂志曾指出:未来十年,70%的颠覆性创新将诞生于学科交叉地带;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跨学科主题学习时间比例不少于10%。这对办学者、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命题。面对该趋势,雅力教育的回答是:“让科技回归工具的本质,让人回归创造的本质。今天,我们要让AI真正走进教室,成为教师的‘第二大脑’。”
但现实的教育现场却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如何让一个班上45个独特大脑获得适配学习路径?
经验驱动与数据缺失:教师80%的决策依赖个人经验,而非实时学情数据
精力分配失衡:创新型教学设计时间不足整体备课时间的30%
这三道难题,也正是AI的破局点。
英国阿德科特学校
在英国阿德科特落地“教研AI”系统,实时识别学困生、提升教师备课效率,并生成学生动态知识图谱,提升个性化错题本推荐准确率。更重要的是,课后系统生成两份报告:一份发给学生,形成动态的“知识树”;另一份发给家长,是可视化的成长曲线,附带三条学习建议。这是真正让数据“活起来”,让AI成为教师和家庭的好帮手。
上海阿德科特学校
在上海阿德科特学校,则依托STEM中台推动如“校园水域生态监测”这样的项目式学习与数据驱动课程调整,结合VR、AI等技术让知识可视化,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在AI赋能的课程矩阵中,学生们主导完成了多个真实项目:《人工导航模块自动驾驶模型》、《人工智能追光云台太阳能充电站》等。我们的《自然创客课程》项目也荣获2024年松江区“基础教育未来学习研究”一等奖,这是对AI赋能课堂与科创融合模式的肯定。
除此之外,胡总还特别提到有两位学生的成果尤其让他印象深刻:
左一为贾茗萱同学
2024届学生贾茗萱,16岁高中毕业,发明家协会国际联合会(IFIA) Inv会员、中国发明协会会员、中国少年科学院十佳小院士。她自主设计并开发了全球首款结合中医体质识别和舌像分析的中英双语儿科健康互动App,帮助全球家长学习安全有效的中医育儿方法。这一成果不仅获得大量用户好评,还让她荣获“2024中国国际化学校年度学生”称号。
Ray Education Group
2025届学生权可鑫,从立项到研究,再到独立撰写并发表论文《记忆增强技术在大脑学习中的作用》,荣获2024年国际脑科学竞赛上海赛区一等奖,并被伦敦大学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名校录取。
这些硕果背后,其实是我们相信:AI不是取代老师的工具,而是释放老师创造力、情感力和价值塑造力的助手。
03
科创赋能:
突破人才成长新高度
在“馆长有约”环节中,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作为主持人将话题引向实践层面。多位校长与企业代表从课程融合、技术赋能到脑科学应用,分享了兼顾科学性与国际化特色的教育创新路径。
陈杰妮:构建中西融合的科学教育体系
上海浦东新区民办协和双语学校校长陈杰妮强调,每个孩子都具有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潜质。学校通过创设舒缓包容的教学节奏,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与创造性思维,让科学教育既厚植家国情怀,又接轨国际前沿。
周淑群:培养四维科学素养
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惠立学校校长周淑群提出"优势互鉴"的中西融合原则,聚焦学生四维能力培养:科学的知识、技能、思维和态度。“我们融合中西教学优势,强化实验探究与项目式学习,让兴趣成为学生探索的永恒引擎。”
葛顺勇:AI是创新的催化剂
上海民办圣华紫竹双语学校校长葛顺勇分享了“无界学习”理念:“人工智能不是替代工具,而是激发可能性的催化剂。”通过构建智能信息系统追踪学生发展,在确保基础素养达标的同时,为个性化发展预留弹性空间,助力孩子突破成长天花板。
杜少梧:规范与创新共生
苏州昆山昆城外国语校长杜少梧指出:东西方教育差异恰是创新生态的土壤。该校既保留精讲多练的传统确保知识体系建构,又引入西方探究式学习深化理解,形成“规范与创新共生”的教学模式。
李哲:梯度化AI课程设计
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基础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哲介绍,校企共建“问题驱动型”梯度课程:低年级开展脑科学思维启蒙,高年级融合脑机接口创新实践,实现认知发展与前沿技术的无缝衔接,赋能AI时代个性化成长。
Ray Education Group
“
“在AI赋能的新教室里,当机器成为处理数据的第二大脑,教师就能真正成为唤醒灵魂的第一心灵。”
从传统课堂到元宇宙教室,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让学生记住事实,而是让他们学会思考、勇敢表达、勇于创造。雅力教育的创新实践也正在全球落地生根,我们期待与更多教育同行者一起,真正实现科技融合教育的价值重构,培养出真正兼具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未来公民。